综述:黑棘皮病的全面综述: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及管理

Abstract

黑棘皮病(Acanthosis Nigricans, AN)是一种以皮肤皱褶部位出现色素沉着过度、天鹅绒样增厚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理性改变。其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异常激活,高胰岛素血症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-1(IGF-1)受体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。临床分型包括肥胖相关型(最常见)、遗传综合征型(如矮妖精貌综合征)、恶性型(与内脏肿瘤相关)及药物诱发型(如烟酸制剂)。

Pathogenesis

AN的核心机制是胰岛素抵抗(IR)导致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。升高的胰岛素与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的IGF-1受体交叉反应,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(MAPK)通路,促使表皮增厚和乳头瘤样增生。遗传因素如FGFR3基因突变可加重此过程,而环境因素(高糖饮食、久坐)则通过恶化IR推动疾病进展。值得注意的是,恶性AN中肿瘤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-α(TGF-α)会模拟上述通路激活。

Clinical manifestation

典型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于颈侧、腋窝、腹股沟等摩擦部位,初期为灰褐色斑片,逐渐发展为粗糙的疣状隆起。约90%的肥胖伴AN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,而突然出现的广泛性皮损需警惕恶性肿瘤(尤其是胃腺癌)。特殊亚型如“屈曲型AN”可见于先天性胰岛素受体缺陷患者,皮损常伴严重高雄激素血症表现。

Management

治疗需分层实施:

局部治疗:20%尿素软膏通过分解角蛋白改善纹理,0.1%他克莫司软膏可减轻炎症性色素沉着,而脉冲染料激光能选择性破坏真皮乳头血管网。

病因干预:减重5-10%可使皮损消退率达67%,二甲双胍通过AMPK通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。恶性AN需根治原发肿瘤。

监测策略:推荐每3个月检测HbA1c和HOMA-IR指数,对快速进展病例应行PET-CT筛查肿瘤。

Conclusion

AN是皮肤对系统性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,其管理需要皮肤科、内分泌科和肿瘤科的多学科协作。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靶向胰岛素受体后信号分子(如IRS-1抑制剂)的局部制剂,以及探索肠道菌群-胰岛素轴在AN发病中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