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干货 | 赤潮与咸潮

关于赤潮产生的原因,综合性来说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去看:

自然原因:春夏温暖季节,气温高,风小,水体流动慢;洋流缓慢,水温较高;海湾封闭,水体与外界交流少,这一些都是赤潮发生的外因;

人为原因:人口稠密、经济发达,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;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、农药;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,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。(人类活动使水体中氮和磷元素的含量过剩,造成海水富营养化,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。)

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—10月。

通常我国的以下河口或区域附近易出现赤潮现象:珠江口、渤海、杭州湾、长江口、南海的海口湾等。

(3)赤潮的危害

● 赤潮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,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

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。系统中的物质循环、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,动态平衡的。

当赤潮发生时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、发育、繁殖,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,种群结构发生改变,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。

● 赤潮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

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,粘在鱼、虾、贝等生物的鳃上,妨碍呼吸,导致窒息死亡。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。

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,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。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,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,造成缺氧环境,引起虾、贝类的大量死亡。

● 赤潮危害人类健康

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,当鱼、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,摄食这些有毒生物,虽不能被毒死,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,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。

这些鱼虾、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,就引起人体中毒,严重时可导致死亡。

赤潮的危害途径☝

(4)赤潮的治理

①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,使生物粘在一起,沉降到海底。

②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,把赤潮生物分离。

③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起来,避免扩散。

注:重点把握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,预防是关键

赤潮知识思维导图

咸潮

(1)定义

咸潮又称咸潮上溯、盐水入侵,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,它是由太阳和月球(主要是月球)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。当淡水河流量不足,令海水倒灌,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,即形成咸潮。咸潮多发生在沿海(或河口)地区,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,以冬季最为严重。

(2)形成原因

咸潮的强度主要受河流流量和潮水上涨幅度的影响。咸潮多发于河流的枯水期,这时河流水位较低,海水比较容易倒灌入河。一般入海河道枯水期时,内河水位偏低,雨量偏少,上游来水不足,于是海水上溯,咸淡水混合造成长江口水体变咸,形成咸潮。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,但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:

自然原因:

①(气候)冬季降水少,气候干旱,河流正处枯水期,流量较小;

② 全球气候变暖,海平面上升;

③(地形)地势低平,河汊纵横;

④(天文)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。

人为原因:

①人类生产、生活用水增多,导致入海淡水减少;

②下游无序采沙,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坡度减小,使河床降低,导致咸潮上溯的范围扩大、次数增多等。

(2)危害

海水倒灌会直接影响地下淡水资源水质情况。

海水入侵后,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将受到影响、工业生产以至农业灌溉都会因水中的盐度升高而带来不利影响。(例如:工业生产使用含盐分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,农业生产上,使用咸水灌溉农田,会导致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。)

(3)咸潮的治理途径

● 建立预警机制

加强对咸潮形成机理的研究,对咸潮实施同步的严密监测,并建立预警机制,建立协调机构,在咸潮到来之前做好防范。水利、三防、水文部门提前介入咸潮的预测、预报、预警。

●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

由于咸潮活动主要受潮汐活动和上游来水控制。潮汐活动可调节的余地有限,而上游径流的调节则是大有可为的。调水以淡压咸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应急办法。应急调水压咸调度应以江干流、岩滩水库为主,通过调水以淡压咸可以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益。

● 加强河道采砂管理

鉴于目前珠江三角洲河段过量滥采河砂造成河床严重下切,引发咸潮上溯,有关部门应对珠江全流域加强采砂的管理,用立法手段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。

● 节约用水

用水的严重浪费导致河流水位下降,加重咸潮的危害。所以,节约用水,提高水的利用效率,可以减轻咸潮的危害。

说明:整理自轻轻松松学地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