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查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,老贾有翻了很多资料,终于找到了相关记载:北宋王延德在《行记》中说道:“次历茅女涡子族,族临黄河,以羊皮为囊,吹气实之浮于水,或以橐驼牵木筏而渡。”苏辙在 《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》中也写道:“访闻 河北道 顷岁为羊浑脱,动以千计。浑脱之用,必军行乏水,过渡无船,然后须之。”不过,这里说的却是羊皮,并非牛皮。实际上,牛皮筏由于形体过大,一般是不吹气的,而是塞入羊毛等轻便的东西,用以运载重物或者长途运输。
把牛群吹起来
第二种说法是来源于游牧民族。
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,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牛羊和马匹,谁的牛羊多,地位就高。所以,牧民们闲暇无事时就会聚在一起谈论自己饲养的牲畜。
甲说:“我的牛羊就像地上的青草一样多。”
乙说:“我的牛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。”
这个时候,丙可能就会说:“哦,我亲爱的朋友们,你们不要在吹牛了。”
不过,个人认为这个起源的可能性较低,有以下两个原因:
第一,在草原上,羊和马也是最主要的牲畜,如果要吹,为什么不说“吹马”,“吹羊”,却要说“吹牛”呢?有趣的是,英语中有个词语叫“talk horse”,意思就是“吹马”,当时英国的贵族就是和人比马的数量,同理,草原上比的大概率也是马。
马群
第二,?游牧民族虽然有统治中原的历史时期,却大多是被中原同化,想要同化中原人简直难上加难,他们带过来的俚语也很难大范围的流传开来。
庖丁解牛
第三种说法来源于屠夫。据说屠夫在宰牛时,会拿出一根空心的铁管插入皮中,紧接着把牛皮吹得鼓胀起来,方便剥皮。而能够把一整张牛皮都吹起来的人,也可算是“真的猛士”了。
不过,对于童年见识过杀猪的老贾,这种说法实在没有什么说服力。
《庄子》中有一篇《庖丁解牛》,里面是这样描述的:“(庖丁杀牛时)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 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”,意思是那个叫丁的厨师宰牛时,手之所触,肩之所靠,脚之所踩,膝之所顶,都发出皮骨相离声,刀刺进去时声音更大,没有不合乎音律的。就算是华生也能发现,庄子没有说“口之所吹”,所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有更省力的办法,为什么要吹呢?显得自己肺活量大吗?
庖丁解牛
我爱吹牛
其实,与吃饭喝水一样,吹牛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,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每天至少要吹一次牛,而超过四成的人每天吹两次以上牛。吹牛的背后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自信心,肯定自我的价值,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,降低恐惧和焦虑情绪。
正所谓“小吹怡情,大吹伤身”,每天适当的吹一吹牛,不仅没有坏处,还有不少好处,所以,今天您吹了吗?
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